|

樓主 |
發表於 2014-9-13 23:14
|
原文段落 4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原文語譯 4
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父輩們分家另炊以後,室內外安置了許多小門,隔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別家的廚房去用餐。雞棲宿在廳堂之中。院子開始是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築起隔墻,總共變動了兩次。家裡有位老婆婆,曾居住在這個閤子裡。這位老婆婆,是我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在我家當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閤子的西首連著內室,母親曾到閤子裡來過。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兒,是你母親站過的地方。」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受涼了嗎?想吃東西嗎?』我在門板外一一作回答。」老婆婆的話還沒說完,我就掉下淚來,老婆婆也哭起來。我從少年時起就在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見到你的影子,為什麼成天默默地關這裡,真像個女孩子了!」離開時,她用手輕輕關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的人長久以來讀書沒有取得功名,這孩子日後的成就,莫非可以期待嗎?」不一會,又拿了一塊象牙笏到軒裡來,對我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你當用得著它。」回顧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