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4-8-31 02:57
|
原文段落 4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日:「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原文語譯 4
從前晏平仲乘坐由瘦弱的馬匹所拉的破舊車子,桓子說:「您這樣做是隱藏國君的賞賜啊!」晏子回答:「自從我顯貴以後,我父親的族人,沒有人不乘車;母親的族人,沒有人不豐衣足食;妻子的族人,沒有人受凍挨餓;齊國的賢士,等待我的救助才能升火煮飯的人,有三百多個。像我這樣做,是隱藏國君的賞賜呢?還是彰顯國君的賞賜呢?」因此齊景公拿晏子的酒杯罰桓子喝酒。我曾經敬愛晏子好行仁德,齊景公知道賢人,以及桓子服從義理。更敬佩晏子的仁愛有親疏遠近的等級,而且說話有條理;先是父親的族人,其次是母親的族人,然後再推廣到關係疏遠的賢士。孟子說:「君子先親愛父母親人,然後仁愛眾人,仁愛眾人以後再去博愛萬物。」晏子的作為和孟子的說法很接近。現在看文正公的義田制度,比晏子的作法更高明,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遠,似乎又超過了晏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