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新勢力綜合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60|回復: 12

[轉貼]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

 關閉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2-25 06:02 | |閱讀模式
三國歷史的特點.
                   三國的歷史從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晉滅吳(280年)共96年,從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晉滅吳共84年,從魏文帝代漢(220年)到晉滅吳共60年。
                   在這段歷史中,總的態勢是各路英雄在東漢帝國瓦解的廢墟上問鼎逐鹿,致力於新的統一,因而軍事鬥爭就成為三國歷史的主線。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正是從文藝的角度描寫了這條主線。但是,三國的歷史要比這豐富得多。因為,為實現新的統一而出現的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只是三國歷史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魏、蜀、吳等各派政治力量為實現統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奮發圖強,銳意革新。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嚴明,賢能得用,政治清明;經濟上,輕徭薄賦,大興屯田,南方和邊區經濟得到開發。同時,在這種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鬥爭都相對活躍的歷史時期,各類人才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而形成了一種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面。當時各方面的鬥爭是互相聯繫的,而人才問題又居於核心地位。為實現統一,三國的君主都很重視人才,彼此之間的人才爭奪是相當激烈的。
                   曹魏地廣人眾,有人口440余萬,軍隊30余萬,重要謀臣20餘人,主要戰將30余人。孫吳次之,人口230余萬,軍隊20余萬,有重要謀臣10餘人,主要戰將20余人;劉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萬,軍隊10余萬,有主要謀臣七八人,重要戰將十余人。
                   曹、劉、孫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無疑是促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同時期的其他競爭對手如袁紹、袁術、劉表、公孫贊、呂布等則由於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們,甚或出現重大的用人失誤,因而很快就被歷史淘汰。{v
                   在魏、蜀、吳三國中,曹魏占地最廣、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實力最強,曹操本人也是第一流的領導人才,但是,曹操一生戎馬生涯30餘年,卻沒能實現統一,主要原因在於:東漢末年,戰亂頻繁,黃河流域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流亡,經濟衰落,而長江流域相對穩定,沒有受到太多的戰亂影響,加之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因而南方的經濟超過了北方,支撐著孫吳、劉蜀與北方的曹操對峙。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鼎立局面之後,經濟、軍事又出現了新的格局,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加上其他方面的優勢,北方的總體力量又超過了南方,因而,最後又由北方的晉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三國歷史何以獨具魅力
                   三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唯獨三國的歷史被歷朝歷代的社會各個階層所津津樂道,為什麼?我以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國歷史的特殊魅力。三國的歷史,從時間上看,只有半個多世紀,比較集中;從政治格局來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間互相牽制,很富有戲劇色彩;從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且三國的君主都可稱明主,手下網羅了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從事功方面看,三國都是打著正統或維護正統的旗號,謀求剪除異已,實現新的統一。在很短的時間裏,集中了這樣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西晉統一等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因而,很自然地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這也是羅貫中要選取三國這一歷史時段來創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別的歷史時段,如楚漢戰爭、隋末唐初的戰亂、元末明初的戰亂、明末清初的戰亂等相對而言,都沒有三國這樣在多面具有典型性。
                   二是與宋元時期民族矛盾加劇和理學家們尊劉抑曹密切相關。三國歷史故事,西晉時已出現空城計等傳說,南朝《世說新語》中,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個。據記載,貂蟬的故事,北宋時已出現。而且北宋“說三分”,已形成“尊劉抑曹”的傾向。由於南宋是一個偏安政權,人們強烈呼喚正統秩序。朱熹編纂《通鑒綱目》時,尊崇類似南宋的劉蜀為正統,加上兩宋理學家們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昇華和強化,這些反過來又必然會影響民間文學的價值認定。宋元時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說書人,在民族矛盾的影響下,浸透了憂國憂民的心情,他們對歷史故事加工後,“史”的成分在淡化,“藝術”的成分在增加,從而宣講的主旨逐漸在英雄傳奇中,大力渲染正統觀和忠孝仁義。最早的三國話本元代《全相三國志評話》,雖只“粗具規模”,但其主題思想傾向已同羅氏《三國演義》接近。這種適應時代需要的藝術加工,無疑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三國歷史的濃厚興趣。
                   三是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互相影響。這種影響的效果猶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如前所述,在宋元時尊劉抑曹的正統觀一經確立以及儒家思想強化後,說書人已經可以撇開歷史的真實,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和倫理標準來塑造三國人物了。劉備逐漸成為仁的化身,諸葛亮成為忠和智的代表,關羽成為義的化身,曹操則被醜化為殘忍和譎詐的奸雄。《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遵循這樣一個模式來塑造三國人物的。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想瞭解三國歷史本來面目的人也是先讀《三國演義》而後去翻《三國志》的。這一現象表明,他們是把《三國演義》當歷史看的,只是在懷疑、好奇之後,才去讀《三國志》,探尋三國歷史的真面目。同時,我們還有理由認為,《三國演義》有““三國”的歷史之根,而三國歷史又有“演義”加以渲染,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動,使彼此都逐漸超出了它本來的能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歷史魅力和藝術魅力。
                   四是封建政權的支持和宣揚。明清兩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為例。關羽由人向神的轉化,始于兩宋之交,當時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關羽這樣“大義大勇”的神來保護它。北宋末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南宋關羽成為拯救民生劫難之神。明清兩代對關羽的推崇達到極點。明政府封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與“文廟”的孔子相對應。清順治時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以後屢加晉封。同時關羽顯靈保衛明、清王朝的神話不斷出現,而且見於詔書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關羽“廟祀遍天下”。顯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鞏固和強化了人們對三國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關注。
                   《三國演義》最多只有五分真@D,
                   《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歷史在這裏只不過是一個故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歷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歷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去真實地記錄歷史、
hangzhoulang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4-23 15:11 |
好長啊。。。。
歷史和小說就是差的太多!!!!

該用戶從未簽到

 樓主| 發表於 2006-4-24 11:13 |
看歷史書 我想並不在於 正不正史 而是去學習 畢竟 看書重要的是學習 並不是說 正不正史
正史 又如何 !? 野史又如何 !? 了解越多 越懂得看待人生 我想這才是看書的道理

[ 本帖最後由 gogocc002143 於 2006-4-24 11:18 編輯 ]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5 20:14 |
原帖由 gogocc002143 於 2006-4-24 11:13 發表
看歷史書 我想並不在於 正不正史 而是去學習 畢竟 看書重要的是學習 並不是說 正不正史
正史 又如何 !? 野史又如何 !? 了解越多 越懂得看待人生 我想這才是看書的道理

但是正史卻有較高的可信度與可習性。

畢竟野史穿雜許多個人想像,就像未經實驗的東西,他的功用如何只有一個大概想像,實施後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還是未知數。

拿空城計來說吧,照演義所寫,司馬懿已經知道蜀軍兵少,諸葛亮光憑一個「懿知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就擺個空城計,但魏軍可是幾倍於蜀軍的啊,派個一萬人進城,諸葛亮就要提前敗死了。

古人常說:以古為鑑。鑑得難道是一些民間想像的空談嗎?所以就實用性來說,正史還是遠高於野史。

該用戶從未簽到

 樓主| 發表於 2006-4-26 09:42 |
原帖由 012019 於 2006-4-25 20:14 發表

但是正史卻有較高的可信度與可習性。

畢竟野史穿雜許多個人想像,就像未經實驗的東西,他的功用如何只有一個大概想像,實施後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還是未知數。

拿空城計來說吧,照演義所寫,司馬懿已經知道蜀 ...


正史 當然比野史 可信度高

但是讀書 是要了解做人的道理 不是去看死書

假如某某人只看正史 不看野史 那我想這個人 也不過 普通而已

看書就看書 還需要承擔風險 !? 我平常 也常常看 一些 網路作家寫的三國小說

難道這也有可信度或不可信嗎 !?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6 16:33 |
原帖由 012019 於 2006-4-25 20:14 發表

但是正史卻有較高的可信度與可習性。

畢竟野史穿雜許多個人想像,就像未經實驗的東西,他的功用如何只有一個大概想像,實施後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還是未知數。

拿空城計來說吧,照演義所寫,司馬懿已經知道蜀 ...

你認為有空城計?那時司馬懿會有如此好眼力?(我聽說那位裴注都是說空城計是無中生有。)
陳壽的三國志其實也是收集各種資料來的,有假的也不出奇。
回應樓主:三國出名是因為有位好作家,如果論計謀、各方面等等,三國沒有春秋戰國般。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6 23:49 |
原帖由 gogocc002143 於 2006-4-26 09:42 發表
正史 當然比野史 可信度高

但是讀書 是要了解做人的道理 不是去看死書

假如某某人只看正史 不看野史 那我想這個人 也不過 普通而已

看書就看書 還需要承擔風險 !? 我平常 也常常看 一些 網路作家 ...

讀書不一定是要瞭解做人的道理,那乾脆去小學重讀生活與倫理好了。

看書是多方面的,我並沒有說野史不好,但大多數人通常會被野史所誤導。
就好比謠言一般,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而現在大多數人又怎麼看待曹操?
許多人光看野史,而忽略正史,就好比現今新聞記者一般的加油添醋。使得原本的面貌都扭曲變形。

看書不需承擔風險嗎?照你所說,看書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那如果不慎被誤導了呢?而你又將之學習起來,造成的損失有時會超乎想像。
網路作家並不是說不好,但劣品太多,某個主題被一個作者寫到人盡皆知,那麼接下來便會有許多劣品出現。同上,要是沒有判斷能力,一昧接受學習,那麼失敗不遠。

原帖由 中國之凡人 於 2006-4-26 16:33 發表
你認為有空城計?那時司馬懿會有如此好眼力?(我聽說那位裴注都是說空城計是無中生有。)
陳壽的三國志其實也是收集各種資料來的,有假的也不出奇。
回應樓主:三國出名是因為有位好作家,如果論計謀、各方面等等,三國沒有春秋戰國般。

我並沒有說有空城計,文章內容應該有寫到:以演義來說......這句話吧!
再者,司馬懿有沒有這麼好眼力這點,畢竟我們不是他本人,更不是羅貫中筆下的司馬懿,所以並不能武斷地說他有沒有這份眼力,但卻可以依雙方所得到的戰力比來推測,如果派一部士兵進城,打實了,諸葛亮兵敗,打虛了,就戰力比上依舊佔上風,敢問你會不打可以說是有得無失的仗嗎?

三國有好作家這點不假,但三國不如春秋戰國,這點就不太能同意。就算是一點小技倆,用得恰到好處,那也是精彩非常。偶爾從別的角度看,也許會得到更多。人類之間的爭鬥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不凡,就在於如何看待。

該用戶從未簽到

 樓主| 發表於 2006-4-29 00:21 |
原帖由 012019 於 2006-4-26 23:49 發表
讀書不一定是要瞭解做人的道理,那乾脆去小學重讀生活與倫理好了。

看書是多方面的,我並沒有說野史不好,但大多數人通常會被野史所誤導。
就好比謠言一般,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而現在大多數人又怎麼看待曹操?
許多人光看野史,而忽略正史,就好比現今新聞記者一般的加油添醋。使得原本的面貌都扭曲變形。

看書不需承擔風險嗎?照你所說,看書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那如果不慎被誤導了呢?而你又將之學習起來,造成的損失有時會超乎想像。
網路作家並不是說不好,但劣品太多,某個主題被一個作者寫到人盡皆知,那麼接下來便會有許多劣品出現。同上,要是沒有判斷能力,一昧接受學習,那麼失敗不遠。

...


你說的也對拉 @@ 我是有些錯誤 因為攬的說這麼多
不過 你做人的道理 就是從 讀書慢慢培養出來的吧
風險 是看誰而定的 有的人 書讀到去做壞事 也有 向新聞上常常報
什麼碩士畢業的跑去賣毒品 不是每個人都會承擔風險 當然我也知道
看書也要自己取捨而定吧 @@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9 09:18 |
讀書不一定是要瞭解做人的道理,那乾脆去小學重讀生活與倫理好了。

看書是多方面的,我並沒有說野史不好,但大多數人通常會被野史所誤導。
就好比謠言一般,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而現在大多數人又怎麼看待曹操?
許多人光看野史,而忽略正史,就好比現今新聞記者一般的加油添醋。使得原本的面貌都扭曲變形。

看書不需承擔風險嗎?照你所說,看書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那如果不慎被誤導了呢?而你又將之學習起來,造成的損失有時會超乎想像。
網路作家並不是說不好,但劣品太多,某個主題被一個作者寫到人盡皆知,那麼接下來便會有許多劣品出現。同上,要是沒有判斷能力,一昧接受學習,那麼失敗不遠。

這是個人問題。三國演義已提到"演義"二字,根本不能盡信,只是某些人把它當正史看而已。曹操嗎?曹操是一個想統一天下的人(如果劉、孫不和他爭的話,大概他很快可以統一天下,死的人數大概也不會太多。),反而個人覺得劉備才是個偽君子。你試試把正史釋做白話文,現在根本很少三國志這些(中華書局的除外。)有被釋做白話文,三國演義可不同,連連橫畫都出了,白話文我見過不少,那些人看了自然覺得可信性大增。盡信書不如無書,看書只是增加知識或其他東西而已,看書不能盡信,若果把看書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倒不如從現在的事實中學習吧。至於網路的,個人其實不太想看,因為沒耐性。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9 09:44 |
原帖由 gogocc002143 於 2006-4-29 00:21 發表


你說的也對拉 @@ 我是有些錯誤 因為攬的說這麼多
不過 你做人的道理 就是從 讀書慢慢培養出來的吧
風險 是看誰而定的 有的人 書讀到去做壞事 也有 向新聞上常常報
什麼碩士畢業的跑去賣毒品 不是每個人都 ...

其實我看書只是多瞭解作者的想法,做人的道理還是從現實中和人的互動裡慢慢探索的。

原帖由 中國之凡人 於 2006-4-29 09:18 發表
這是個人問題。三國演義已提到"演義"二字,根本不能盡信,只是某些人把它當正史看而已。曹操嗎?曹操是一個想統一天下的人(如果劉、孫不和他爭的話,大概他很快可以統一天下,死的人數大概也不會太多。),反而個人覺得劉備才是個偽君子。你試試把正史釋做白話文,現在根本很少三國志這些(中華書局的除外。)有被釋做白話文,三國演義可不同,連連橫畫都出了,白話文我見過不少,那些人看了自然覺得可信性大增。盡信書不如無書,看書只是增加知識或其他東西而已,看書不能盡信,若果把看書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倒不如從現在的事實中學習吧。至於網路的,個人其實不太想看,因為沒耐性。

該說是曹劉孫三人都想統一天下。
劉備是偽君子這點我是認同的,畢竟他有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讓人起疑。
正史翻做白話文,這點基本上應該不必特意去做,因為在看文言文時,看懂就看懂,看不懂就慢慢想,或者找資料,用後人翻譯的去看,也許會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29 17:24 |
正史翻做白話文,這點基本上應該不必特意去做,因為在看文言文時,看懂就看懂,看不懂就慢慢想,或者找資料,用後人翻譯的去看,也許會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現在的人(包括小朋友),有多少個看文言文而又完全明白,而且那些小朋友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嗎?

該用戶從未簽到

 樓主| 發表於 2006-5-1 21:45 |
原帖由 中國之凡人 於 2006-4-29 17:24 發表

現在的人(包括小朋友),有多少個看文言文而又完全明白,而且那些小朋友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嗎?



恩 .. 其實我也不是完全明白 也只是半懂 古人 的對話 讓外國人稱中國為禮儀之邦
但是現在的台灣 中國人 髒話滿天飛 白話文 讓現在我們台灣的文化低俗

說實在的 白話文 其實也不是不好 不過 文言文看不懂也是一大缺失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7-11-14 15:57 |
雖然我不太了解歷史與演義間的不同
不過遊戲好玩就好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NG新勢力綜合論壇

GMT+8, 2025-8-2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