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新勢力綜合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859|回復: 27

蜀末名將 姜維

 關閉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5 13:50 | |閱讀模式
姜維(202-264)
本為魏將,青年降蜀後深為蜀漢丞相諸葛亮賞識,成為其軍事方面的傳人。姜維好學不倦、樸素清廉,官至大將軍,成為蜀漢無人能出其右的最後支柱,盡心盡力北伐二十年,卻因成效不彰、耗費國力而招致後世的責難。蜀漢滅亡時,密謀復國失敗而被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姜」是羌人的大姓。(注一)姜維的父親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亂中,姜冏因護衛而陣亡。姜維少年喪父,和母親一起居住。姜維喜好鄭玄的學說,鄭玄是暢曉兩漢經學的大儒,姜維年少時就深受其影響,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納豪傑死士,做的事不同於常人。

成年後姜維出仕魏國,一開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計掾,又被選拔為州的從事,賜官中郎(注二),負責當時天水郡的軍事工作。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兵出祁山(位於天水郡南部,注三),當時天水太守馬遵在外巡視,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隨行。馬遵聽說蜀軍來攻,而附近好幾個郡縣望風而降,便懷疑姜維等人也有異心,於是連夜逃往上邽(位於郡府冀縣東南,今甘肅省天水市)。姜維等人發覺太守馬遵計畫逃走,追上去又遲了一步,上邽城門已經關閉,不肯接納他們;姜維等回到冀縣,冀城也不放姜維進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諸葛亮。這時蜀軍馬謖於街亭要地被張郃擊敗,諸葛亮便將西縣(位於祁山北麓,冀縣之南)千餘戶與姜維等撤退還蜀,姜維也因此和母親失散。

以上是《三國志》對於姜維投降諸葛亮之事的說法,但《魏略》的記載略有出入:姜維等人回到冀縣後,冀縣的官民大喜,推舉他們去拜見諸葛亮,而諸葛亮也非常高興地接見了他們。後來冀縣被魏軍收復,魏國官方認為姜維等人本來沒有叛變的意向,只是一時情勢所逼,因此並沒有為難姜維的母親、妻室與子女,甚至還為他保留了官職,延攬姜維回來。

孫盛《雜記》內記載了另一則有趣的故事:姜維與母親失散後,得到母親的來信,要他去找「當歸」,也就是暗示姜維應當回歸魏國。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意思是說我不回來了。「遠志」和「當歸」都是中藥藥材。但《資治通鑑》考異提到姜維粗知學術,應該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加入蜀軍的姜維被諸葛亮任命為倉曹掾(注四),同時加封奉義將軍、當陽亭侯,當時姜維年僅二十七歲。諸葛亮非常賞識姜維的才幹,他寫信告訴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我觀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注五)、馬良都比不上他,這個人真是涼州的上選人才。」又說:「姜維不但在軍事上很有見解,而且為人勇敢大膽,計畫通明義理,深解兵法。更為可貴的是這個人心存漢室,我打算讓他一邊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邊將我平生所學的軍事知識傳授給他,然後就帶他進宮覲見皇上,請皇上予以重用。」可見諸葛亮真的是把姜維當成傳人來對待的。計畫230年,諸葛亮升姜維為中監軍(護軍),征西將軍。(注六)

234年八月諸葛亮病卒於五丈原(位於褒斜谷北口,臨渭水,今陝西省扶風縣至寶雞縣間),姜維與楊儀號令蜀軍撤退,司馬懿率大軍追擊。當時負責殿後的姜維伺追兵臨近,突然命大軍將旗號逆轉,同時擂鼓號令,做出要進擊的樣子,司馬懿擔心有伏兵,就沒有再行追擊,姜維隨即和大軍一起退還成都。此後姜維擔任右監軍輔漢將軍,負責統領諸軍,進封平襄侯。(注七)


二、遙遙北伐路(238-262)(注八)

238年,姜維跟隨大將軍蔣琬駐紮漢中。次年,蔣琬就任大司馬,掌管全國軍政,並讓姜維擔任自己的司馬(參謀)。此後蔣琬軍數次派偏軍向西進展,一邊窺探魏軍虛實,游擊騷擾,一邊結交不少羌胡領袖,給當時的雍涼都督郭淮製造了不少麻煩。(注九)

242年,姜維率部隊回蜀,駐紮在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次年冬十月姜維因功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發動十萬大軍,取道駱谷進軍漢中,漢中太守王平依險據勢狙擊曹爽,而費褘等分別率領駐紮在成都和涪的部隊赴援,並於曹爽軍撤退時進據三嶺攔截,獲得大勝。姜維很可能也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注十)

247年,姜維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管尚書事。此時隴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帶的羌胡首領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治無戴等相繼對魏國發動叛亂,圍攻魏國城邑,並且一邊積極聯繫蜀軍出兵接應。於是姜維出兵隴右(隴山以西),與魏國前將軍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水(黃河支流,流經隴西郡臨洮、狄道)之西,根據《華陽國志》校注,此役姜維得勝,《三國志》則未交待勝負。於是姜維主力進攻南方夏侯霸屯軍的為翅(今地不詳),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維的行動,先放下叛亂的胡人,大軍向南直取姜維,姜維退走。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縣)蠻夷發動反亂,姜維率部隊西向討伐,平定了叛亂。

248年,郭淮進軍討羌,在西海(即青海)擊敗叛亂的涼州胡王治無戴。秋季,姜維出石營(位於南安郡南部),從彊川(今地不詳)接應治無戴舉部上下來降,並將他們安置在蜀國境內。姜維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今地不詳)築城據險而守,西連羌胡。而郭淮以主力攻擊廖化,又讓夏侯霸等追姜維於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西北),姜維只好放棄進兵,回頭救援廖化。

249年正月,魏國大將軍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右將軍夏侯霸惟恐被牽連,投奔蜀漢。姜維假節,出兵西平,再次北伐。姜維先依麴山(位於隴西郡南部)築起兩座城寨,讓牙門將軍句安、李歆分兵把守,自己聯絡羌胡首領質任等進逼魏國西部,一邊向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進軍,一邊圍攻南安。此時代郭淮為雍州刺史的陳泰率領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困麴山,斷絕運糧通道和城外的水源。句安等挑戰不應,城中將士困窘交加。姜維聞訊,回軍牛頭山(即麴山所在山區)解圍,陳泰堅守不出,同時秘密派人聯絡討伐羌人的郭淮策應。於是郭淮率領部隊開赴洮水,攔截姜維的退路。姜維發現魏軍計畫,緊急撤退,麴山城寨牙門將軍句安、李歆計畫終於糧盡降魏。姜維初戰不勝而退,而在郭淮軍中的鄧艾認為姜維必定再來,於是屯兵白水(今白龍江,嘉陵江支流,流經沓中)北岸。三日後,姜維派廖化在南岸結營,牽制鄧艾。姜維想從下游渡河,突擊洮城(應是臨洮,今甘肅省岷縣),而鄧艾也算到了這一步,不顧廖化而逕赴洮城,使姜維無功而返。

幾番領軍西進後,姜維認為自己已經相當熟悉雍涼西部的情況,而且經過和魏軍的幾次較量,也對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打算一邊聯絡羌胡呼應,一邊投入更多軍力,這樣有希望一舉佔領隴右。但是當時掌握軍權的大將軍費褘卻認為,即使是諸葛亮也無法完成的北伐,自己與姜維更不會成功,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不要抱著佼倖決成敗於一舉的心理。因此費褘每次都只撥給姜維不超過一萬人的軍隊。

253年正月,大將軍費禕被魏國降將郭循於漢壽(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刺殺身亡。(注十一)少了費禕的阻撓,衛將軍姜維開始了一系列大規模北伐行動。四月,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位於南安郡南部),打算圍攻南安,而雍州刺史陳泰解圍進駐洛門(南安與天水之間,今甘肅省武山縣東)相拒,姜維糧盡退兵。

254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統領全國軍隊。年初,魏國狄道長李簡秘密獻書請降,於是姜維進圍襄武,和魏討蜀護軍徐質交鋒,斬殺徐質,擊敗魏軍,但是蜀漢蕩寇將軍張嶷也在該役中戰死。姜維乘勝追擊,不少州縣聞風而降,於是姜維就將其中河關(今青海省循化縣東)、狄道、臨洮三縣(三縣皆屬雍州隴西郡)的居民遷入西蜀的綿竹(今四川省綿竹縣東南)、繁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北)。

255年夏,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征西大將軍張翼再次出征隴西,八月到達枹罕(今甘肅省和政縣西),進逼狄道。雍州刺史王經進屯狄道,要和東面的征西將軍陳泰會合夾擊姜維。王經初戰失利,渡洮水退往西面,再次被姜維截住痛擊,王經大敗,魏軍死者數萬,不得已率萬餘殘兵退保狄道城,姜維不顧張翼「見好就收」的勸阻,率部隊圍城。魏征西將軍陳泰得知後,不等部隊集結完畢就連夜趕往狄道東南高山上,派很多人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到救兵來了,士氣大振。姜維沒料到陳泰軍來得那麼快,不得已馬上率部隊攻擊山上的陳泰軍,卻被陳泰擊退。九月,姜維見圍攻不利,又怕被陳泰截斷退路,於是主動退往鍾提(今甘肅省臨洮縣南)駐紮。

256年正月,姜維升為大將軍。七月,祁山麥熟,姜維率休整後的部隊出祁山,發現魏安西將軍鄧艾已提前佈防,便回師經董亭進攻南安。鄧艾佔據武城山(位於南安郡南部)的險要進行抵禦,姜維無法攻克,於是和鎮西大將軍胡濟兵分兩路,想直接攻擊雍涼重鎮上邽。但是胡濟應到未到,姜維自己率領部分軍隊,連夜渡過渭水,向東直接沿山道進逼上邽,卻在段谷(位於上邽以南)遭遇鄧艾狙擊,部隊被完全擊潰,大量士兵陣亡。蜀國上下對姜維這次北伐的失敗有很多怨言,而原先已平定的部分隴西郡縣也騷動不安,於是姜維引咎自行降職為 後將軍(一說衛將軍),行大將軍事。

257年,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以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為據點,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馬昭,魏國方面不得不分撥部分關中(即長安一帶)兵東下平亂。姜維想要乘關中空虛進攻秦川(秦朝中心地帶,指關中),於是再次率數萬人出駱谷,取道沈嶺(駱谷北口,今陝西省周至縣南)。當時長城(位於沈嶺北麓)積存的糧草較多但守兵較少,聽說姜維進逼,相當害怕。魏國征西將軍、雍涼都督司馬望親自到長城指揮抵抗姜維,鎮西將軍鄧艾也率軍從隴右趕到長城會合。姜維前住芒水(渭水支流,流經沈嶺山麓),沿山布下營寨,但司馬望和鄧艾一直堅守不出。次年,姜維聽說諸葛誕敗死,於是撤軍回到成都,復職為大將軍。

262年十月,姜維兵出洮陽(今甘肅省臨潭縣),卻在侯和(今甘肅省卓尼縣北)被鄧艾擊敗。姜維作為一名降將客居蜀漢,但十幾年 來雖然有勝有負,但是近年的連續作戰失利卻使得他的威信受到很大挫傷。而在蜀漢朝廷上,宦官黃皓弄權,與右大將軍閻宇勾結,一直想要廢除姜維的職務,讓閻宇替代。姜維很厭惡黃皓的行為,勸後主劉禪誅殺黃皓,但後主對他說:「黃皓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宦官,能幹什麼呢?以往董允看到黃皓就咬牙切齒,我很看不慣他這種做法,你又何必也和他過不去呢?」眼見後主信任黃皓,而黃皓在朝中枝附葉連,黨羽很多,姜維開始害怕自己的一番進諫會招來不測之禍,於是就告謝了幾句退出。後主隨即讓黃皓拜見姜維謝罪,姜維趁機說要去沓中屯田種麥,以此避禍。


三、魏滅蜀戰役(263)

詳細經過請參考歷史大辭典中的「魏滅蜀戰役」條。(考證補充尚在進行中)

姜維防禦漢中的戰策與以往的保守方法不同。以往魏延、王平的做法,是以重兵塞住漢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姜維認為這樣子無法大破敵人,所以故意大開漢中北方的入口門戶,而重兵鎮守漢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陽平關(又名陽安關),再屯兵陽平關前的漢、樂二城(注十二),又在外圍的漢壽、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等地設圍,呼應堅守,以游軍襲擊攻關不克的敵人。等到敵退之時,諸圍軍力齊出,力求給敵人最大的損傷。

263年,姜維上表給後主劉禪說:「我聽說鍾會在關中操練軍隊,有進攻我們的趨勢,應該儘早派遣張翼、廖化率部隊守住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黃皓迷信鬼巫,鬼巫說魏軍會不戰而退,於是黃皓就讓後主壓下姜維的奏報,不讓群臣知道。等到鍾會大軍開向駱谷,鄧艾多路進入沓中,蜀漢朝廷才派遣右車騎將軍廖化前往沓中支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前往陽安關口,支援漢中地區。(注十三)

這時,鄧艾已經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接攻擊姜維軍營,隴西太守牽弘等負責截斷姜維前方,金城太守楊欣等前往甘松(位於白水上游,今甘肅省迭部縣)狙擊,三萬魏軍和姜維部隊在陰平(應指沓中一帶)相持不下。不久,由於陽安關口的蔣舒出降、傅僉戰死,漢、樂形同孤城,鍾會大軍遂長驅直入。姜維聽說後緊急撤軍,在彊川口被楊欣等追上而被擊敗。當姜維得知陰平橋頭被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士兵守住,立即取道孔函谷(白水流經之峽谷,今甘肅省舟曲縣)入北道,做出要直擊雍州後方的架勢,諸葛緒急忙退兵三十里阻截姜維;姜維一聽說諸葛緒撤守,馬上回軍繞過陰平橋頭,一日之差,姜維得以從容撤退。

姜維退還白水(今四川省青川縣東)後,會合廖化、張翼、董厥的部隊,一起退往劍閣(今四川省劍閣縣北)駐守,抵擋鍾會大軍南下。鍾會到達劍閣後就寫信招降,誇稱姜維有文武之德,胸懷大略,遠近馳名;姜維並不回信,只是分兵守住各處險要。鍾會屢攻不克,再加上魏軍補給線太長,糧運不及,不得已開始商討撤軍。而此時鄧艾走陰平險道,過無人之地七百餘里,直達江油(今四川省江油縣北),江油城守將馬邈投降;鄧艾整兵南下,又在綿竹擊潰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父子、黃崇、張遵、李球等殉國戰死,成都震動。十二月,後主劉禪決定向鄧艾投降,鄧艾一舉佔領成都。

姜維等人乍知諸葛瞻被擊敗,有傳聞說後主要固守成都待援,又有傳聞說後主要向東去東吳避難,也有傳聞說要南入建寧(今雲南省曲靖縣)。於是姜維就率軍從劍閣撤退,經廣漢(今四川省廣漢縣)、郪道(今四川省成都市東)來審視傳聞的虛實。而這時後主派遣太僕蔣顯來傳敕令,命姜維軍投戈放甲,到涪向鍾會投降。軍中將士無不憤怒,紛紛拔刀砍石以發洩心中的悲憤。鍾會見到姜維後說:「為什麼這麼晚才來投降?」姜維神色嚴正,流淚說道:「今天來此相見已經是太快了!」鍾會聽了之後很驚訝。


四、大膽復國計(264)

詳細經過請參考歷史大辭典中的「鄧艾、鍾會二士之死」條。

蜀軍投降後,鍾會很器重姜維,對他予以厚待,還將自己的印號節蓋都還給姜維等人,並不削去他的軍權。兩個人出巡時常乘同一輛車,與會時坐同一張席子。鍾會對自己的長史杜預說:「將姜維和中土的名士相比,諸葛誕和夏侯玄都及不上他。」而此時姜維心中卻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他發現鍾會這個人很有野心,認為可以借助鍾會瓦解蜀中的魏軍,而使蜀漢復國。

姜維一邊寫密函給後主說:「希望陛下能再忍耐數日的屈辱,我有辦法使社稷再度恢復,日月再放光芒。」一邊遊說鍾會說:「將軍從淮南平亂以來,計策從未失算,晉王全靠你一人之力,才能完成那麼大的功業。如今蜀地已經平定,你的威德傳於世間,人民都以你的功勞為高,主君也害怕你的謀略,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打算安然回軍麼?韓信和文種的下場就在眼前,像他們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因為愚昧的人碰上了昏君嗎?這都是利害關係使然啊!如今將軍立下大功,成就大德,何不仿效范蠡泛舟太湖隱匿蹤跡,功成身退,登峨嵋之嶺,從赤松子雲遊呢?」(注十四)鍾會回答說:「你想得太遠了,我恐怕做不到,而且現在的情況,或許也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姜維說:「若有其它解決辦法的話,就全靠你本身能力來處理,應該用不著我來提示了。」於是鍾會和姜維之間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

不久之後,鍾會等誣陷鄧艾謀反成立,鄧艾被打入囚車,押赴京城。緊接著,鍾會在264年正月十五日抵達成都,獨統大軍,決意謀反。在鍾會的計劃中,姜維先率五萬人為先鋒出斜谷,鍾會領大軍在後,到長安後兵分兩路,騎兵沿陸路東進,步兵下渭河順流向東入黃河,估計五日到孟津(洛陽北方渡口),可與騎兵會合於魏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攻下洛陽則天下可定。而姜維的意圖,則是先慫恿鍾會盡殺魏將,然後自己再殺鍾會,並將魏兵全數坑殺,迎回後主。但是鍾會對姜維殺盡魏將的建議一直猶豫未決。

時值魏國郭太后病逝,正月十六日鍾會便請齊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官員及蜀漢遺臣,在成都為郭太后發喪,然後拿出自己偽造的「太后遺詔」給在場人士看,內容是要鍾會要起兵討伐司馬昭,願意共同起事者須當場簽名。眾人一片錯愕之中,鍾會更命他的親信代領諸軍,把這些官員、將領軟禁在成都官署,緊閉城門宮門,嚴兵看守。

但是殺將事機不密,當夜消息走漏。先是鍾會商議大事的監軍衛瓘脫身,把鍾會要殺盡握有兵權的將領的消息告訴鍾會的手下丘建,丘建把這消息告訴被軟禁的以前上司胡烈,胡烈又設法讓手下親兵把消息傳到城外給自己的兒子胡淵,搞得一個晚上城內城外都知道了。於是第二天城外的軍隊大舉登牆湧入城內,姜維率鍾會部眾力戰,手刃五六人後戰死,卒年六十三。《魏晉世語》中提到姜維死後身體被剖開,發現膽如斗大。魏兵又爭著前去追殺鍾會,而鍾會還有直屬部隊數百人跟著他繞殿而走,但最後也通通和鍾會一起被蜂擁齊至的魏兵殺死。進城的魏兵在成都四處搜括搶掠,城裡死傷慘重,那些現在屬於衛瓘的將領,花了幾天的時間才終於把亂事平定。許多蜀漢遺臣如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姜維的妻兒等也在亂中被殺。

孫盛《晉陽秋》說:「我在永和(345-356)初年隨部隊到達蜀地,見到一些當時的遺老,以及姜維降後給劉禪的密奏,說是假降鍾會,然後殺了他恢復蜀漢的領土。可惜這件事最終失敗,蜀地的人民至今為之嗟傷不已。」
 

五、後世評論

關於姜維的性格,可由《三國志》其它幾處人物傳記看到不同的面向。〈卷45.楊戲〉記載,257年楊戲姜維出軍至芒水,但他心裡向來不服姜維,酒後言笑,每有傲弄之辭;姜維外表寬厚但內心忌怨,心裡一直過不去,等到還軍後,有官員猜著姜維的意思參奏楊戲, 朝廷就把楊戲免職了。而〈卷40.廖立〉寫道,廖立因恣意批評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等人而被免官,放逐汶山郡;後來姜維率偏軍經過汶山時,還去拜訪這位前輩,則顯出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三國志》〈卷45.鄧芝〉說,鄧芝任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部屬,儉素不治私產,不與官場人物同流;他對當時檯面上人物少有敬重,唯有姜維是他特別賞識的,由此記載顯出姜維出眾的地位。《魏晉世語》說:「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將這句話放在鍾會誇讚姜維的招降信之後,雖有溢美之嫌,不過算是相當程度地反映了姜維在時人眼中的形象。

蜀漢學者郤正曾著述評論姜維,其中說道:「姜伯約身負國家上將的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簡陋,家裡也沒有多餘的資財,沒有妾室,家中不置聲色娛樂之物,穿著的衣服、出行的車馬及日常用品,一點也不奢華繁複,飲食上也很節制,官家所給的俸祿,都是隨手用光。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刻意表現自己的清廉高尚,而是本身對這樣的待遇已很滿足,沒有更多祈求。一般人評價一個人,如果他獲得成功就讚美他、失敗的話就貶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壓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認為姜維這個人投奔蜀國,最後落得身死宗滅的下場,而加以批評貶低,卻不考慮其它方面,這是有悖於史家春秋褒貶人物之本義的。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樸素清廉的人,實在可以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人物啊。」

但是東晉史家孫盛並不贊成郤正的評價。孫盛說:「世人雖然有百種行徑,做萬種不一樣的事,但是忠孝義節卻是百行的冠冕。姜維是魏國人而外奔蜀朝,違魏君徇私利,不可說是『忠』;捨棄老母,不可說是『孝』;加害舊邦魏國,不可說是『義』;國亡而不死難,不可說是『節』;且沒有德政而疲累地驅馳人民,身負抵禦外侮的任務而使國土失守,又不能說是『智勇』。這六樣美德,姜維一個也沒有。魏的叛臣,又是亡蜀的亂相,而郤正卻說姜維是人物儀表,真不知道為什麼。縱使姜維好讀書而謙卑,又和強盜分財的義氣、因富貴而怕死才投降有什麼不一樣?」

裴松之則針對孫盛的評論發表了意見,他認為郤正的評論雖然都是講好話,但始終沒說姜維的所有行事可供天下作準則,「一時儀表」之語也只在好學與儉素兩件事上。《三國志》姜維本傳及《魏略》皆說姜維本無叛心,是受了情勢所逼而投降蜀漢;孫盛譏貶的內容中,頂多可以責備姜維捨棄母親,其它的都太過刻薄,也不能拿來反駁郤正。

《晉紀》的作者干寶評價說:姜維身為蜀漢的丞相,國家滅亡主公自縛受辱而沒有死節,卻死於鍾會之亂,真是可惜啊!然而這並非是他本人惜於一死,而是難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死。古時候的烈士,遇到危急也不忘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不吝惜自己的名節去完成大業,這並非是他們怕死,而是他們本來就知道自己已經活不長了,擔心自己事業未竟而無法死得其所啊!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說:姜維這個人有點文才武略,卻一心想建功立業博取功名,不考慮實際情況窮兵黷武,最終因為不明敵情,判斷計劃不周密而遭橫死。老子說:「治理大國就像燒小菜(一樣馬虎不得)。」更何況像蜀漢這樣地域極小的國家,怎能屢屢滋擾,使她不得安生呢?



注一:1.羌人與(狹義的)漢人同為古老民族,同處於黃河至長江流域。司馬遷《史記》〈卷15.六國年表〉說:「禹興於西羌。」范瞱《後漢書》〈卷87.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少數民族之一),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衡山),及舜流四凶,徒之三危(敦煌郡),河關(金城郡)之西南羌地是也。」可見羌人與姜姓有血緣關係。而在殷商時代,稱羌人男子為羌,女子為姜,有殷王娶姜女、羌人在商朝供職等記錄。

2.至於姜作為姓氏,相傳是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即渭水支流岐水,今陜西省岐山縣西),因而姓姜。姜尚(姜太公)為其後裔,因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有功,封於齊國(今山東省);戰國時代,齊國被田和所篡,姜姓子孫分散;至漢朝初年,姜姓成為豪族,遷至關中,以天水為其郡望。

3.姜維本人是否有羌人血統,無法考證。羅貫中《三國演義》說姜維「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根據以上說明,應可認為是羌人與漢人的後裔。

注二:「上計掾」是相當於會計師一類的職務。「從事」相當於副市長一級。「中郎」即中郎將,比將軍低一級的武官。

注三:魏蜀邊境,在天水郡西部。雍州、涼州境內的郡治及重要據點,由東而西分別為:1.京兆郡,郡府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有子午谷。2.扶風郡,郡府槐里(今陝西省咸陽市西),有沈嶺、駱谷、太白山、褒斜谷、五丈原、綏陽小谷、陳倉故道、散關。3.廣魏郡,郡府臨渭(今甘肅省天水縣東)。4.天水郡,郡府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有段谷、上邽、西縣、祁山。5.南安郡,郡府豲(Huan2,ㄏㄨㄢˊ)道(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有石營、董亭、武城山。6.隴西郡,郡府襄武(今甘肅省隴西縣),有麴山、牛頭山、臨洮、侯和、洮陽、鍾提、狄道、枹罕。7.金城郡,郡府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東)。8.西平郡,郡府西都(今青海省西寧市)。

注四:「倉曹掾」相當於管倉庫的後勤科長,這是比較重要的後勤職位,可能也考慮到姜維曾經擔任過「上計掾」(會計師)的緣故。

注五:李邵字永南,廣漢郪(今四川省成都市東)人,《三國志》〈卷45〉上說他「耽思」,沉迷於思考。劉備定蜀後,李邵成為益州書佐部的從事。223年,丞相諸葛亮辟李邵為西曹掾,225年南征時留李邵為治中從事,同年李劭亡故。

注六:中監軍即中護軍,是中央軍的軍銜;征西將軍是外放的軍職,屬於「四征」之一。

注七:輔漢將軍是雜號將軍。或許是這一時期蜀漢沒有對魏發動攻勢,所以免去了原來外放的「征西」名號。姜維先前的「當陽亭侯」是亭侯,「平襄侯」是縣侯,平襄在今甘肅省東南部的通渭縣。

注八:一般認為姜維共北伐九次,或者更多。這裡列出所有的出兵紀錄。

注九:《三國志》〈卷44.蔣琬〉:琬承命上疏曰:「……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說明蔣琬曾上表給劉禪,說羌胡人民「思漢若渴」,同時在偏軍入羌的幾次軍事行動中,也一度成功而使得「郭淮破走」。而在〈卷26.郭淮〉中也記載了姜維於240年兵出隴西。

注十:《三國志》〈卷44〉姜維本傳中並未提到姜維在244年參與夾擊曹爽,但根據〈卷43.王平〉中所記載,「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而當時姜維正好還駐涪,由此推斷,姜維很可能參加了此次軍事行動。但是根據《三國志》、《華陽國志》姜維升遷至鎮西大將軍卻在曹爽伐蜀前一年,不確定是否是年份誤記所致。又,《漢晉春秋》說費禕進據三嶺,不知是指秦嶺山脈中何處。

注十一: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魏降將郭循是姜維在249年北伐時虜獲的,所以有人提出陰謀論的說法,認為郭循根本是姜維用來對付費禕的棋子,不過沒有其它證據。但《資治通鑑》又說:「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顯示郭循詐降或降而不服的成分很高,伺機而動,想在蜀中製造事端,結果終於刺殺大將軍費禕成功。 《魏氏春秋》作郭脩而不是郭循,字孝先。說他「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脩不為屈」。

注十二:漢城即沔陽,今陜西省勉縣,在漢中西三十公里;樂城即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在漢中東三十公里。若溯漢水(沔水)西上,依序會經過樂城、漢中、漢城,再來就是陽平關。

注十三:司馬昭決定伐蜀時,估計蜀漢總兵力九萬,其中四萬駐守成都一帶及巴東、南疆,三萬隨姜維在沓中,則漢中地區僅二萬。此時蜀漢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漢中其餘一萬軍力應在陽平關。

注十四:1.韓信,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大功臣,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劉邦疑其背叛,擒置咸陽,終為呂后所殺。

2.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後入越成為大夫;與范蠡同事越王句踐,出計滅吳,功成後范蠡勸他一同退隱,但他不聽,後被句踐賜劍自殺。

3.范蠡,春秋時楚國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終於滅吳,尊為上將軍。范蠡認為句踐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退隱浮海;至陶,治產成巨富,自號陶朱公。

4.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張良出奇策助劉邦定天下,受封為留侯後,自言其享受已達平民的極境,願放棄這些榮華富貴,向赤松子學道。後遂以張良慕赤松表示功成引退,隱跡仙道的意願、作法。

※ ※ ※ ※

 

參考資料:

晉.陳壽《三國志》暨裴松之注〈卷9.夏侯淵、曹爽〉、〈卷22.陳泰〉、〈卷26.郭淮〉、〈卷28.鄧艾、鍾會〉、〈卷33.後主劉禪〉、〈卷40.廖立〉、〈卷43.王平〉、〈卷44.蔣琬、費禕、姜維〉、〈卷45.鄧芝〉

晉.常璩《華陽國志》暨任乃強校注〈卷7.劉後主志〉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73-78〉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 三國.西晉時期〉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5 17:16 |
我最欣賞智勇雙全的武將:D  頭腦簡單  四肢發達的:Q  
或者只會紙上談兵的:Q  我都不喜歡:Q
三國武將裡  我最欣賞的武將就是姜維:P  還有威震逍遙津的張遼:P  和在長阪坡七進七出的趙雲:P
63774106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4-6 12:01 |
其實三國中有很多的二流武將都還是蠻可以的
只是沒機會發揮出來而已
~~~~~~~~~~~~

[ 本帖最後由 63774106 於 2006-4-6 12:13 編輯 ]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4-7 00:43 |
姜維是因為他是三國末期的將領才沒什麼事績吧
不然以他的才能應該不輸趙雲張遼這種全能型的將領
頭腦好武力好~好喜歡他...
只是在真?三國無雙三把他做的好濫
害我打擊不小......
師公亮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5-24 19:02 |
姜維也是屬於全能型的~每次看故事都喜歡看他的段子~真的很在贊!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5-24 22:19 |
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名將他雖然既承武侯的遺志應該是個很不錯的武將
可惜的是當時蜀國的人才開始逐漸凋零,而蜀國的內政的人才更是缺乏
蜀國內政越來越黑暗,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國政當時
劉禪昏庸,而被地裡又有小人在重傷姜維,而姜維雖是將材卻沒有考慮到蜀國的內政,如果後主不昏庸,蜀國內政有人才,應該也部會經歷兩
代而滅亡。
而姜維應該也要聽廖化的老臣的建言,休息一番好好調裡國政。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5-25 09:20 |
原帖由 amdk8 於 2006-5-24 22:19 發表
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名將他雖然既承武侯的遺志應該是個很不錯的武將
可惜的是當時蜀國的人才開始逐漸凋零,而蜀國的內政的人才更是缺乏
蜀國內政越來越黑暗,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國政當時
劉禪昏庸,而被地裡又有小人在重傷姜維,而姜維雖是將材卻沒有考慮到蜀國的內政,如果後主不昏庸,蜀國內政有人才,應該也部會經歷兩
代而滅亡。
而姜維應該也要聽廖化的老臣的建言,休息一番好好調裡國政。  ...


他根本管不了 他只是大將軍而已 並不是 丞相或者內政大臣 他只能守好他的邊關而已

很多人都說他耗費國力 但是 他就算耗費國力 也是為了國家社稷 不像那些昏庸無恥之

alcuin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5-25 19:38 |
我也是阿,喜歡它~~~~~~~~~~~~~~~~~`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5-26 11:34 |
再三國演義當中蜀漢末期
蜀國除了姜維外已經沒甚麼較突顯的武將
唯有姜維有能力與魏國抗衡
而能使魏國的鄧艾畏懼的也莫過於姜維了
所以在各國爭戰鬥智中最精采的除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外
姜維與鄧艾也非常的了得

[ 本帖最後由 月之海 於 2006-5-26 11:42 編輯 ]
guojiawei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5-26 23:58 |
疑极恮~
輛懂憩猁盓厥狟徽扂~
GOOD~
扂憩岆乾艘陛~
jy123456789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5-27 16:52 |
蔽皎埮淩岆汜祥瑙奀陝!!!!!!!!!!
hamsterfung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5-28 18:22 |

疑問

他可是由孔明的反間計中投蜀的...因不受用的降將..
何以最後最刎報蜀....
這兒有點不合情理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5-30 20:03 |
伯約士載打的火熱  只可惜前輩智將  子龍跟文遠卻一生都沒有交手過
sausage1017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06-6-1 20:26 |
我最愛姜維了~  ^^   即使史家如何批評他  但這都只是要貫徹孔明的信念罷了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6-4 00:15 |
好慘......
因為係三國末期將領
過得好苦呀佢~_~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7-27 21:20 |
其實不只 姜維  他能力 攻92/智90/政72/魅70   猛將 軍師 大將軍-他的職位
                鄧艾  他能力 攻89/智87/政79/魅77   猛將          稱西將軍
                陸抗   .........................................................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7-30 02:48 |
我覺得姜維真是所謂的蜀中第一人..
手中無大將..卻能跟為國一直爭戰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06-7-30 20:32 |
其實不只 姜維  他能力 攻92/智90/政72/魅70   猛將 軍師 大將軍-他的職位
                鄧艾  他能力 攻89/智87/政79/魅77   猛將          稱西將軍
                陸抗   .........................................................


大大那是遊戲給的數值跟一般的政史都是不符合的
所以要由遊戲來了解一個人物的好壞是很難的
必盡遊戲都是由遊戲設計者的喜好來奠定的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NG新勢力綜合論壇

GMT+8, 2024-6-7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