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4-8-8 23:22
|
原文段落 3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原文語譯 3
「有一個人在郢都歌唱,一開始是《下里》、《巴人》,當地能跟著和唱的有數千人。當他唱《陽阿》、《薤露》時,當地能跟著和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等到他唱《陽春》、《白雪》時,當地能跟著和唱的不過幾十人。當他唱歌時在商音上拉長,在羽音上細緻地裝飾,又摻雜了一些滑動的徵音,當地能跟著和唱的就只有幾人了。這樣說來,歌曲的格調愈高雅,能跟著和唱的人就愈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