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7-9-7 21:35
|
原帖由 虎面 於 2007-9-7 00:41 發表
哦~~~~
抓到了喔
既然含淚那就表示塵緣未了
你就安心的在紅塵打滾吧
T_T請參考叉燒包在佛教區的文章。
應該沒有人生來便沒有慾望T_T,攀緣太多,苦了自己。
請問,如果當和尚要怎麼生活?
食衣住行怎麼辦?
拿香油錢還是自己耕田?
這位大大真會問,T_T,叉燒包必須回答很多才能說明白。
古代印度佛教徒,乃至於現在南傳佛教行者,都是運用『托缽法』填飽肚子。
何謂托缽法,便是用泥土塑成一個顏色醜醜的缽,那缽是身大瓶口小的形狀。
行者運用固定的早晨時段,逐戶化緣,不能起分別心,必須一戶一戶的化食物。
人們供奉什麼便吃什麼,缽的大小也跟自己食量有關係,缽滿了,話來的份量也應該吃的飽。
由於行者必須『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吃便如此解決。
中國方面的西傳或藏傳,都是建造寺院,集結憎人一同居住。由於托缽法在中國文化,似乎像乞丐,而歷
代信奉佛教的皇帝,也給修行佛法的憎人待遇不錯,都給予有認可的寺院可觀的田賦收入,幾乎沒有沒得
吃的問題。所以大部份都沒有行托缽法。只集合在寺院吃火頭陀煮的。沒名氣的小寺院,大多做佛儀,替
善信施主做祈禱、參拜,賺取香油供奉錢,也還過的去。宋朝以後,佛教開始參差不齊,也有些落寞,中
國開始有許多遊方憎,四處遊歷乞討過日子,也是跟國家安定有關。許多窮人沒辦法,又沒辦法取得佛
牒進住寺廟,便替了光頭,裝個憎人行乞。這類遊方憎的社會地位也跟乞丐差不多。
自從清朝下臺以後,大部分憎人居住的寺廟也因為政治動亂,又洽逢共產文革,沒有田賦收入可以用,只
好自己耕田,替信徒做消災、點燈、念經文的科儀,來賺取生活所用。便開始提倡『日不做不食』的方式
。遊方憎也幾乎都被共產黨抓去北大荒思想再訓練。
台灣目前的......叉燒包應該不用說了吧?
恩,講食、衣、住、行變成講歷史,T_T,叉燒包離題很大。
講下去會提到許多戒律與歷史,會沒完沒了,大大有興趣可以去找相關佛教資料以及大正律藏部。
[ 本帖最後由 叉燒包 於 2007-9-7 22:00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