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2-3-24 03:47
|
|閱讀模式
2012/03/24 00:07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過敏性結膜炎中醫治療,主要可配合辨證體質,內服藥方改善。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過敏性結膜炎患者,中醫臨床上辨證類型主要常見包括「風邪侵襲」;「濕熱壅滯」;以及「肝經血虛」症候。應配合疏風祛邪止癢;祛風清熱,活血消滯;除濕止癢;養血活血,熄風止癢方向調理。配合內服藥方調理。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部分,包括可分為「風邪侵襲」證,表現可見自覺雙眼奇癢,癢極難忍,或癢若蟲行,有灼熱感,微有畏光流淚,眼淚呈黏絲狀,或胞瞼內有似椒栗高低疙瘩,或見黑白睛間抱輪灰黃微隆呈膠出樣,以青少年在春季發病為多,脈浮數,舌苔薄白。治療以疏風祛邪止癢為主。藥方可用驅風一字散,藉由當中辛溫升散,祛風力強的藥物,共同達到祛風散邪止癢的作用。如搔癢難忍者,可以加蒿本、烏梢蛇,以加強祛風力量,若結合舌脈,證偏於熱者,可於原方中選加黃芩、生地、苦參等祛風散邪,兼以清熱,若體虛人不勝祛風重劑者,可酌加黨參、黃耆等,以扶助正氣。
陳萍和醫師表示,若屬「風熱壅目」證,患者症見雙目眼內灼癢,每於春暖季節發作,瞼內有紅色顆粒,排列呈鋪路的卵圓石樣,遇風吹曰曬或近火熏灼之後,症情往往加重,流淚多,患者眼睛端好,內外都沒有翳障,視力正常,兼見發熱等症,脈浮弦數,舌苔薄白。治療應配合祛風清熱,活血消滯。藥方可用四物湯加減。風邪較盛,目癢劇烈,可加烏梢蛇、羌活;熱邪較盛,灼熱明顯者,可加黃芩、梔子。
還有,針對「脾胃濕熱兼受風邪」證,患者可見自覺雙眼灼熱奇癢難忍,瞼內有紅色顆粒,排列如鋪路圓卵石樣,角膜緣部膠樣增生呈堤狀,多淚膠黏,胞瞼沉重,白睛發紅,遇風吹日曬或近火熏灼之後,症狀往往加重。口乾口苦,尿黃便結,脈數,舌紅苔黃。治療應配合祛風清熱,除濕止癢,活血消滯。藥方可用除濕湯加減。如濕邪較重者,可加茵陳、地膚子、白鮮皮、苦參;瞼內紅色顆粒叢生,白睛黃濁,加當歸、赤芍、黃耆、大黃;若風邪較重,可再加烏梢蛇、川芎、羌活、薄荷、蟬蛻等。
以及「肝經血虛目癢」證,患者可見雙眼發癢,癢作輕緩,揉拭則止,止後又癢,雙眼乾澀不適,局部未見異常,形體不實,面色少華,舌淡脈細。治療應以養血活血,熄風止癢為主。藥方同樣以四物湯進行加減;包括可加白芷、防風、細辛、川烏、荊芥穗,以增強祛風止癢的效果。
醫師說明,中醫辨證施治的顯著特點是將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密切結合、標本兼治,因而達到治癒疾病及減少或避免復發的作用。而中西醫結合則可取西藥的迅速改善症狀的特點,取中藥的調理臟腑氣血、驅除外邪的治本醫表的功能;此外,兩者合用還可減少西藥用量、減少其副作用,使兩者協同作用、優勢互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