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6-2-5 04:30
|
就算沒有夷陵之戰,蜀吳終究是會滅國的,把蜀國寫成神兵神將一堆的是明朝政府的政策,因為他們剛把蒙古趕回大漠,需要一個讓人民安定的力量,這就是信奉"正統"於是說書的,寫作的
無不極力的讚揚蜀國,所謂的褒蜀貶魏抑吳,在演義中蜀國任一個大將都勝過其他2國的千軍萬馬,要知道古代打仗沒有"單挑"這回事,只有比兵多~比士氣並非如演藝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以那個時代來說,蜀國能憑天然屏障自保實屬不易,更別說是出兵,幾百年來演義灌輸我們的觀念是,劉備因為殺弟之仇舉兵伐吳,但三國志中有記載,張飛和關羽情同兄弟,而劉備是她們的上司,如此而已.沒有桃園三結義,更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事實上劉備是個眼光短淺的君主,之所以舉兵伐吳,只是為奪回荊州並非如演義寫的如此轟轟烈烈,
關於劉備的出身,"自稱"中山靖王的第十四代玄孫(不可考),當時在劉焉手下做事(薊州)曹操伐徐,陶謙表明願奉上三千兵力請他幫忙守護徐州,於是叛離劉焉轉戰徐州,後曹操退兵,陶謙歿,
即取而代之為徐州牧,伐袁術遭呂布奪走徐州,投降呂布暫居小沛,曹操伐呂布,立刻降曹,並為之攻打呂布,呂布滅亡後,趁徐州空虛再奪徐州,曹操舉兵攻打,於是棄徐州輾轉投靠袁紹,過不久又叛離袁紹逃到汝南郡夥同部下以及黃巾舊部佔領汝南,官渡之戰結束後,輾轉投靠荊州劉表,代守新城,曹操南下便一路逃往江夏,由幕僚諸葛亮以及孫家的魯肅促成孫劉同盟,赤壁戰後趁機奪取劉表剩餘勢力,襄陽.江陵.荊南四郡,與樊城曹仁隔江對望,順長江"滅掉"同族劉璋後諸葛亮及建議應趁勝北伐,便計畫北伐,加上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曹操得知後修書與吳同盟襲荊州,之後關羽戰敗被斬,劉備為奪回荊州舉兵伐吳,戰敗,退守白帝,卒於白帝,再當時的亂世,背叛是家常便飯,對劉備而言更是如此,憑藉著背判得來的利益可謂不小.
而南方大陸無法戰勝之原因:
第一.北方大陸是當時的政經之地,人口之多人才之廣非蜀吳能與之抗衡,蜀吳地帶直到南北朝的6朝期間才逐漸繁榮,況且天子在許都蜀吳北伐都算叛亂,人口數,軍力,兩國都遠不及北方的曹操,
第二,就君主而言,曹操一生戰役無數勝率更高達八成以上,乃至於其有才必用,東吳的孫權很會攏落部下,而且聰明至極,演義中說的草船借箭事實上是孫權的傑作,連曹操都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反觀劉備一生都在敗仗中逃亡,除了赤壁之戰後憑藉著謀士諸葛亮得到荊蜀二地幾乎可說是毫無事蹟,
第三,就兩國所憑恃的地利,想北伐卻也會被自己的地利所限制,水軍度江怎麼跟騎兵打,山岳兵越山如何攻城.
三國動蕩70-80年,中國人口少的70%所以那些英雄更可說都是劊子手宰殺著人民,推著人民去死,很可惜的一切都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早該在184年平定黃巾之亂後結束,而不是發展出造成後來五胡亂華的搖籃,在精采故事背後,省思一下對的不一定是對的,錯的卻也不一定是錯的.演義造就的曹操的奸雄形象,造就的孫權的陰險狡猾,造就了劉備的天下理想,也造就的大多數對歷史的模糊
文中有批評到蜀國的請蜀迷請別太介意,但多看看三國志是好的,而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事都會被誤導成如果沒有怎樣....就....離題太遠了,下臺一鞠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