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時,以一根繩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禎是自殺這已確信無疑,但他究竟是吊死在什麽地方,卻始終說法不一。
據《明季北略》載:“丁未五鼓,上禦前殿,與二人手自鳴鐘集百官,無一至者。……遂自縊於亭下(萬歲山壽皇亭)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
《明史》第390卷的《流賊傳》記述:“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於山亭,帝遂崩。”
另據《甲申傳信錄》稱:“上愴懼還宮,易履,與承恩走萬壽山,至巾帽局,自縊。”
而《明亡述略》中記載:“丁未,內城陷,帝崩於西山。”
後來,現代學者俞平伯在其《崇禎吊死在哪裏》的文章中,引述西方作家鄧尼的評述。在述及崇禎自殺前曾殘暴地親手砍傷自己的女兒長平公主後寫道:“她那精神錯亂的父親就走出宮廷爬上煤山,在那裏又查看外來的大炮,他又給李自成寫了血書,要求他不要壓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後他自己就在管園人所在的小屋裏的椽子上吊死了。”
上述關於崇禎之死,有說他手敲大鐘,無人聽喚,失望之極,吊死在海棠樹下;有說他情急之下,用衣襟寫下遺詔,後吊死在亭子間;有說他驚恐之余,也未忘了換下皇袍、鞋子,選在巾帽局一死;尤其是那西方人更是想像豐富,將崇禎死前對百姓的掛念寫得情深意切。
但是,讀了這麽多種說法,你能弄清崇禎到底是死在什麽地方?他死前又是什麽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