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是指小偷也就是竊賊,這是今人的共識。但在古代,“梁上君子”只是小偷而不是賊,偷與賊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句白話說是:偷不是賊,賊亦非偷。若要說明這個問題,得先從“梁上君子”的由來說起。
“梁上君子”的由來講的是小偷的故事,但你要在那個時候說講的是賊的故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那個時代“盜、賊”是不一樣的。“盜”在古代是指偷竊財物的行為,後轉義為有這種行為的人。“竊”與“盜”同義,盜即竊,竊亦盜。但二者的盜竊目標不同,“盜”是皿中取物,“竊”為穴中取米。“偷”是從“竊”引申出來的,指的是浮薄取巧、茍且偷安的人暗取巧占他人的財物。“賊”是指一種使用武器暴力傷人的行為。《孔傳》解釋說“殺人曰賊”。由此可見,漢代及以前所講的“盜”和“賊”,與今天的含義正好相反。古代的“盜”是指偷竊,“賊”指傷人害命;今天的“盜”指“強盜”、“大盜”,是指持械傷人,殺人越貨之流,為古時之“賊”。“賊”則是指“小偷”、“竊賊”,為古時之“偷”者。這就是語言變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