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 文╱劉達源(豐原同慶中醫主治醫師)
近年來不少民眾選擇登山健身,不過要「登」上健康,有些事情不能忽略!例如,冬天早晚非常冷,易受風寒,所以建議登山族不要在夜晚或冬天封山時登山,衣物、睡袋及帳篷須夠保暖。
早晚溫差大,在冬天高山容易結霜、結冰,甚至下雪,到了半夜氣溫下降,禦寒衣物不足很可能感冒。受涼後不僅傷風感冒且影響消化功能,脾胃虛寒的人容易腹瀉。山友可煮薑母茶增加體溫,帶四逆湯、理中湯等加減,可改善高山脾胃虛寒症。且避免吃易脹氣如青椒、地瓜、馬鈴薯等,或是寒涼如瓜類、橘子、竹筍等食物。
爬較陡峭的高山時,不常爬山的人要緩。因為在低壓、低溫、缺氧的環境容易得高山症;若覺手腳冰冷很難受,甚至快凍傷,可用當歸四逆湯、陽和湯。輕微頭痛、頭暈、胸悶、倦怠、厭食,通常休息一段時間可緩解,若脈沉細或微,可予麻黃附子細辛湯、通脈四逆湯、真武湯等改善。不過這些都只適合輕症,若嚴重到頭部劇痛、呼吸困難、步態不穩、意識不清、肺部可聽到囉音,應立刻下山。
爬山一天下來,兩隻小腿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情形,而使腳趾、腳跟和腳底長水泡,有時還會產生大小腿腹抽筋的症狀,可事先穿護膝與貼藥布,有固定與治療酸痛之效。穿登山鞋鞋底要夠硬,一般鞋容易使腳底、腳跟痛及扭傷;登山鞋要穿大一點,因為要穿兩層襪子,裡面穿薄的,外面穿厚的,才不易起水泡。而且每天晚上要做小腿與腳趾按摩。到了山屋可穿拖鞋,不要整天穿登山鞋,讓腳有放鬆的機會。睡覺時腳可稍墊高,回到家記得一定要泡水,增加代謝、改善酸痛,以迎接明天的工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