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作為炒菜配料的大蔥突然價格高漲,一些市民反映花10元錢僅能買到兩根大蔥。國內大蔥價格上漲早就初現端倪,至少早在今年2月初價格部門的有關統計數據就顯示了跡象。(《江南時報》3月19日)
“10元錢僅能買到兩根大蔥”,這應是大蔥的天價了!如此“蔥動”令人愕然。蔥價匆匆漲,直接誕生出另一個民生新詞——“向前蔥”或“蔥蔥漲”。此次“蔥動”的根源在哪裏?公眾依然記得今年2月份的CPI同比升幅僅為3.5%,這一數據公布以後,人們松了一口氣,因為它表明控制物價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效果。但“蔥動”的價格有如給了CPI一個響亮的耳光,調控只是數字和比例上改變,而沒有改變“蔥價”如此小“民生”,值得思量!
呵呵,時代的發展步伐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也令人瞠目結舌,昔日的“大蔥炒雞蛋”,大蔥為主,雞蛋為輔;今日可能成為“雞蛋炒大蔥”,雞蛋為主,大蔥為輔。“10元能買啥”成為一段時間以來社會的共同追問,也拷問物價部門和一些農產品服務部門,是誰讓大蔥的價格如此瘋狂?近年來,不管是“豆你玩”,還是“蒜你狠”,無論是“辣翻天”,還是“玉米瘋”,接連上演,而這些農產品價格非理性上漲的背後,到底是運費的原因?還是遊資作祟?農產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發瘋現象,這已經不是偶然現象,而應成為一個深入研究的課題,不能總是治標不治本。正如曾國藩所說,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一些農產品屢屢瘋狂似乎也有此韌性。
愚以為,“蔥動”除了有天氣原因外,不能排除炒作的因素。據業內人士介紹,大蔥從地頭進入老百姓餐桌上至少要經歷“種蔥-小經紀人-大經紀人-運輸戶-大批發市場-小批發商-市場”等諸多環節,每個環節加價幅度都很大,到了市民手中,價格自然就貴得離譜。雖然並不是人人都喜歡“那根蔥”,、江浙一帶只吃小蔥,但在山東一些地區,“那根蔥”在餐桌上卻有著重要位置。盡管現在目前還不能確定,“向前蔥”有沒有遊資在背後興風作浪,但“蔥動”這一異常瘋狂現象應引起有關部門足夠重視,拿出一個明明白白的答卷,給百姓一個說法,百姓的事情無小事情。
筆至文末,依然需要叩問,“蔥動”代價如此沈重,根源又在哪裏?是管理部門不作為?還是遊資炒作?此中真實原因期待公布,來個水落石出,而不是雲裏霧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