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8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傳統中醫可配合調理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於預防以及防止視力惡化有幫助。中醫師陳玫妃表示,中醫介入治療的時機部分,若症狀較為嚴重,導致視力不佳的問題,建議可先選擇西醫雷射的方式治療之後,以減少血管的病變,預防眼球內出血的問題,之後再用傳統中醫來控制血糖,改善、預防視網膜剝離。
如果患者症狀輕微,視力影響不明顯時,也可用傳統中醫來控制、預防、改善視網膜的病變。因此,中醫對於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的病變,是可預防改善症狀的,或是對於手術後症狀的控制預防也有幫助。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中醫對糖尿病性視網膜剝離早期的辨證治療有一定幫助。
中醫眼科治療糖尿病眼底出血,主要考慮到糖尿病「陰虛」與「血瘀」兩大主要病理變化,防治措施不但注重滋補肝腎,並使用有降糖作用的中藥,還重視活血化瘀,達到降血糖,補養肝腎精血,祛除瘀血,使脈絡通暢微循環得以改善的目的,以促進視網膜滲出、水腫的吸收。
在眼底檢查還未出現出血的情況下,配合治療可提高視力,並顯著減緩糖尿病視網膜早期病變一一微血管瘤的生長過程,達到預防出血的療效。例如對於眼底出血者,其多由燥熱引起,治療時多配合涼血止血藥及花蕊石、參三七、蒲黃、茜草等止血化瘀藥。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在病因治療方面,像是情志不暢,飲食勞倦等,稱之為糖尿病的增惡因素,可配合中醫防治糖尿病性眼底出血。中醫認為,糖尿病性視網膜剝離的發生,與臟腑虛衰以及瘀、熱、痰、濕等邪氣侵襲眼底有關。精血津液等屬陰。
目能視,有賴於精血津液的滋養,陰虛日久必致目失所養。而眼睛居上位,屬於人的上竅,精血津液等需依賴陽氣的溫煦、固攝和推動作用,才能夠上輸於目。同時,陰陽互為根本,陰虛嚴重,可能損及陽氣。陽氣虧虛,則必加重目竅失養,最終導致糖尿病性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發展。
羅醫師表示,糖尿病性視網膜剝離以「陰虛燥熱」或「脾虛氣弱」為本。素體陰虛、情志失調、勞傷過度都可能導致脾失運化,久病必窮及腎,水不濟火,導致虛火傷絡動血,或氣虛統攝無權,造成血溢脈外,出現微血管瘤、視網膜出血、新生血管等。病變過程中常伴因虛致瘀、痰濕互結、虛實夾雜,可能使病變叢生,形成糖尿病性視網膜剝離複雜多變的病理改變。
中醫改善「糖尿病視網膜剝離」的病變,中醫師陳玫妃表示,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好好地控制血糖,可用中醫來穩定血糖。因為中醫認為,糖尿病所導致的眼部、視網膜的病變,跟肝、腎這兩個臟腑經絡最為密切。陳玫妃表示,在臨床上的病證治療部分,包括針對「陰虛火旺型」,此類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口乾、舌燥、多汗、體熱。
臨床表現可見視物較不清楚有變形的問題,治療原則可配合用滋陰降火的藥方,如知柏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另外一種,「肝腎虧損」的類型,患者可見眼睛容易乾澀、視物模糊、頭暈、耳鳴、腰酸。此類糖尿病的患者容易頻尿,引起黃斑部的病變及視網膜的退化症狀,治療原則應配合滋補肝腎。還有,造成黃斑部的水腫,可用活血利水的藥方,來促進眼球的血流循環順暢,藥方可用血府逐瘀湯,加上濟生腎氣丸。
陳醫師表示,還有「氣血虛弱型」,此類糖尿病患者,容易疲倦、頭暈、便軟、眼睛容易疲勞,容易引起黃斑部的病變、問題。針對黃斑部的水腫、視網膜的缺氧、或者是玻璃體的出血,除了用補氣、健脾的方藥來控制好血糖,應再加上促進視網膜的循環,以防止血管異常的增生及玻璃體的出血,導致視網膜的剝離。因此,補氣、養血、活血的藥方,有助於改善視網膜的缺氧,可用補中益氣湯與四物湯,加上丹參、益母草。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